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我院2019级职教研究生前往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移动课堂

2019-10-17 09:34:50 | 点击: | 收藏本文

20191010日上午,我院312019级职教研究生在授课老师方远平教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开展实地考察与移动课堂教学。本次移动课堂,通过围绕海珠湿地自然教育、观鸟、水环境保护、农事与果树保护、植物研学、岭南文化非遗(龙舟等)等话题,开展研学课程设计的调研本次移动课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海珠湿地实地考察与现场调研;二是与海珠湿地自然学校负责人等进行分享与交流活动


图片1.png


上午9:00,华师师生一行从海珠湿地北门进入园区,海珠湿地宣教中心的导赏员刘雪莹女士带领我们来到牌坊广场边上的导游图她从海珠区区位因素、海珠湿地的历史由来、功能分区和园区规划建设,讲述了海珠湿地是如何从工业占用大量农田改造为生态保护示范地广州的“南肾”,阐析了海珠湿地发展背后的故事。来到海珠湿地内的自然学校,刘女士通过沙盘和图片为大家介绍了海珠湿地的动植物种类以及相关活动开展的情况。随后,师生一行来到了绿心湖,绿心湖湖水清澈,广州塔倒影其中,并绕湖设置了富有特色的叠水水景和景观平台。刘女士为师生讲解了海珠湿地整体水文情况、水体保护情况。行进过程中,刘女士为大家介绍了园区内具有岭南特色的植物,包括石硖龙眼、鸡心黄皮、胭脂红番石榴等岭南佳果。行至龙吟潭,刘女士为大家讲解岭南龙舟文化并介绍了由海珠湿地举办的龙船景文化活动。通过花卉点缀,锦簇缤纷被誉为“花桥”的龙索桥,师生一行来到了海珠湿地一期南区。海珠湿地保留有珠江三角洲千年的果基农业文化,是岭南农耕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刘女士为大家讲解了园区内保留下的垛基农业模式。

师生通过对海珠湿地的实地考察,认识了海珠湿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普惠更多民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图片2.png          图片3.png


10:30左右,华师师生一行前往海珠湿地自然学校进行分享与交流活动。方远平老师对海珠湿地公园给予华师这次移动课堂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本次移动课堂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副校长星辰为华师师生分享了海珠湿地公园发展历程、现状及自然教育、研学课程的发展现状特色。据悉海珠湿地自然学校成立于2015年2月2日,依托海珠湿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由海珠湿地管理办公室高起点、高标准建立的开放式校外教育平台建立自然教育“海珠模式”今年4月荣获首批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授牌(全国仅20家)在生态科普教育方面充分发挥着全国示范性公园的作用。同学们在座谈会上了解了海珠湿地的生态课程与研学课程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教学理念,收获颇丰。


    图片4.png           图片5.png


星辰副校长分享结束后,同学们就“海珠湿地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海珠湿地观鸟认知与保护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海珠湿地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课程开发与设计”、“海珠湿地果蔬自然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海珠湿地周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研学课程设计”、“海珠湿地龙舟文化传承与保护研学课程设计”等问题进行提问,与星辰副校长展开热烈讨论与交流。


图片6.png   图片7.png


在本次移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海珠湿地的实地调查以及分享与交流活动,同学们了解海珠湿地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以及自然学校的经营理念、生态教学模式与研学开展方式,认识到生态对于海珠区对于广州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深入理解生态环境与旅游融合的模式、研学旅游的开展与课程设计,为同学们现阶段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实践范本,为大家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图片8.png





撰稿人:黄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