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勷勤论坛”旅游管理学院分论坛之博雅论坛第十一讲圆满落幕
2020年11月3日下午14:30-16:00,第十三届“勷勤论坛”旅游管理学院分论坛之博雅论坛第十一讲在行政楼B区203教室如期开展,此次讲座由温士贤老师主讲,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三农”热点话题——走出乡土:费孝通对中国农民出路的探索这一主题而展开。
温士贤老师
温士贤老师现为副教授,曾先后获得民族学博士,地理学博士后,任职于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山地民族生计转型,少数民族人口迁徙,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变迁。其学术成果丰硕,现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民族研究》、《开放时代》、《思想战线》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同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其中有多篇研究报告获省市领导批示。
讲座伊始,温老师感慨此次讲座时机非常好,恰逢昨日为中国社会学一代宗师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一些学术期刊、公众号纷纷发文缅怀,缅怀的缘由正是费孝通先生令人敬佩的家国情怀,将自己一生都贡献祖国,一生都在“认识中国,改造中国”,一生都没有放弃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问题的追索。在学术造诣上,很多学者在对中国乡村问题的研究时,都是在费孝通先生研究基础之上完成的。
费孝通先生简介
接下来,温老师跟我们分享了费孝通先生背后的“大师”——潘光旦、吴文藻、史禄国、罗伯特·E·帕克、马林诺斯基。温老师引用理查德·H·托尼的一句话“在中国的某些地方,农村人口的状况就像一个长期在水中只有头还露在水面上的人一样,只要稍微过来一阵涟漪,就足以把他淹死”,生动形象地向我们解释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的困境。由此引出当时民国学人对中国农民出路的探索,将其提炼为两种路径:
其一,从乡村和农业着眼,力图通过各种形式地乡村建设运动改变农民的贫困面貌以最终实现国家复兴之目的。
其二,从城市和工业着眼,通过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来带动乡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针对两种探索路径的缺陷和不足,费孝通先生提出,将中国农民置于整个城乡体系中加以考量,力求将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有机链接,走出一条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
老师悉心分享
温士贤老师谈到,费孝通先生作为中国社会百年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他对中国农民出路的探讨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主张发展乡土工业,并对当时的乡土重建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20世纪八九十年代,费孝通跳出农村社区研究,关注小城镇在中国城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城乡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费孝通关注到城乡社区建设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心态秩序问题。
之后,温老师总结道:乡村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发展理念已由城市偏向型逐步向乡村偏向型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城乡社会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并制定科学完善的公共政策以促进城乡社会融合发展,在乡村建设中,必须避免传统的“现代性”理论的束缚,要充分尊重地方社会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心态秩序。
师生互动
此次学术分享紧扣时代热点和社会形势,在讲座提问环节,引发众多同学争相发问,并与温老师进行了充分激烈地探讨。通过温老师悉心地答疑,在场同学们对中国乡村发展该走向何处都有了自己的思考。温老师的讲解环环相扣,深入人心,加之与同学们的积极互动,使得本次学术分享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师生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