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赴黔东南肇兴侗寨开展调查实践
2025年7月3日至7月7日,旅游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60余人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进行调研实践活动。在学院党委书记黄驹昂的带领下,学院温士贤、王亚、陈海龙、秦宁、杨君龙等多位老师对同学们的调研实践活动全程进行了指导。本次调查实践活动也是学院创新创业周的重要活动内容。
肇兴侗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历程已超过二十年,成为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此前,旅游管理学院于2023年及2024年连续两年组织了本科生前往肇兴侗寨进行实地调研与实践活动。鉴于肇兴侗寨景区在实践育人方面具备优越条件,2025年5月,旅游管理学院与肇兴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携手,共同建立了“华南师范大学—贵州省黎平县肇兴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在前往肇兴侗寨进行调研实践之前,旅游管理系系主任温士贤向同学们详尽阐述了调研实践前的准备工作、调研实践期间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调研结束后报告的撰写等事宜。此外,温士贤老师鼓励同学们在调研过程中,要积极与当地游客、村民及景区管理者进行深入交流,深入探究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以提升自身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沟通技巧。
7月4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调研实践动员大会暨“华南师范大学—贵州省黎平县肇兴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在肇兴侗寨举行。学院师生以及黎平县政府、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肇兴景区管委会、肇兴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了此次活动。
肇兴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丹首先致欢迎词,详细介绍了肇兴侗寨的文化特色以及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成果;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旅游发展办主任姜廷辉作全县文化旅游资源推介,展现了黎平县丰厚的文旅产业潜力;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黄驹昂在讲话中对肇兴侗寨独特文化与旅游资源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师生通过调研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
肇兴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丹致欢迎词
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旅游发展办主任姜廷辉作全县文化旅游资源推介
旅游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黄驹昂致辞
在学院师生以及黎平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的共同见证下,“华南师范大学—贵州省黎平县肇兴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正式揭牌。最后,黄驹昂书记宣布本次肇兴侗寨调查实践活动正式开始,师生将围绕肇兴侗寨文旅开发展开深度调研。学院教师和学生代表与相关部门召开了座谈会,深入了解了肇兴侗族景区运营管理以及当前发展面临的一些新问题。
在调研活动启动后,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在肇兴侗寨景区内针对多样化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工作。调研过程中,学生们与景区内来自不同背景、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士进行了交流,深入体验并探究了当地文化,以期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肇兴侗寨传统文化及其社区结构的理解,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活动圆满结束后,学生们普遍反映,此次活动使他们得以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中,从而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并拓展了他们的认知视野。随后,各小组将继续对所搜集的资料与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撰写出一份具有深刻见解和实际效用的综合调研报告。
实践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收获颇丰,留下了真挚的感想:
张耀同学:踏入肇兴侗寨,就像闯入了一幅古老而鲜活的山水人文长卷。那些精巧的侗族建筑,层层叠叠的鼓楼、花桥,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每一处榫卯都藏着岁月故事。登高望远,梯田如绿毯铺展,村寨镶嵌其间,山水相依的壮美,让人心生对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敬畏。这次调研,我们触摸到了侗族文化的肌理,懂得传统建筑的珍贵,也看见乡村发展的活力。在山水人文间穿梭,收获的不仅是视觉震撼,更是对多元文化共生的思考,这趟旅程,是课堂外最生动的“教材”,让我们明白传承与发展的重量。
刘浩博同学:这次贵州实习我最大的感想是来自旅游管理学院的“爱”。在繁忙学期末,老师们不辞劳苦为同学们组织难得的省外调查实践活动。肇兴侗寨的民宿很有地方特色,通过入住当地民宿,可以深刻感受到乡村民宿业的发展状态。尽管调查实践活动只有短短的四天时间,但我充分感受到了侗族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李晓兰同学:作为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肇兴侗寨保留了许多侗族的民俗文化传统。这里的房屋多为吊脚楼,多为木制,古色古香。当地保留了许多原住民的生活痕迹,是旅游跟社区共同发展的一个案例,传统与现代交融,成为难忘的一段记忆。
张文韬同学:本次贵州实习,是一次深入土地与文化的学习。在侗寨鼓楼下聆听长者讲述“款约”历史,震撼于传统治理的智慧;调研途中偶遇梯田日落,壮丽山河让我真切体会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紧迫;短短时日,不仅锻炼了田野调查能力,更打破了认知隔阂,学会用更谦卑、更贴近地面的视角去观察社会,理解发展之路上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与珍贵。
何子莹同学:在肇兴侗寨的五天四夜实习中,我深入体验了这座古老侗寨的独特魅力。通过调研,我发现旅游为肇兴侗寨的文化表演带来了新的机遇。景区内的歌舞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让更多人了解侗族文化。然而,商业化也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当地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如将现代舞台技术与传统表演结合,让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次实习让我认识到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守护好肇兴侗寨的文化根脉,同时巧妙融合现代元素,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黄韵琳同学: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调研过程中,我亲身感受了侗族大歌、侗族风雨桥、鼓楼等特色文化元素。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侗寨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如交通、通信等条件明显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侗寨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当地民宿、餐饮、手工艺等产业的发展。当地手工大多为当地奶奶缝制,虽然手工技术参差不齐,但售卖丑萌或是精美的手工艺品都能为当地老人改善生活水平。总之,这次侗寨调研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
吴国颖同学:此次实习去到神秘的肇兴侗寨,为繁忙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我观察到鼓楼梁上的彩绘藏着故事,一笔一划都是岁月的痕迹,观看迎宾仪式,侗族大歌无谱却传唱千年;“高山流水”礼仪与侗族歌声的结合,展现出侗族的好客与热情,跟着阿婆学扎染,靛蓝色在指尖晕开,成了独一无二的纪念。这段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侗寨的风土人情,让所学知识在此得到对应,我受益匪浅。
黄欣楠同学:调研的头两天,我充分地见识到了当地的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壮丽的梯田和生动的“布谷’歌让我感受到了山区人民的世界。调研的后两天,我开始着手访谈,在与居民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了这个寨子的过去,我尝试从只言片语中拼凑出那个从传统农耕文化走来,在乡村旅游路上跌跌撞撞前行的侗寨。这一切的一切组成了我认识的侗寨,组成了我认识的贵州,希望未来还能遇到更多样的贵州。
王艺澄同学:这次去肇兴侗寨调研,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走在青石板路上,两旁是层层叠叠的吊脚楼,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小孩在巷子里跑来跑去,生活气息特别浓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侗族大歌表演。晚上在鼓楼前,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不用任何乐器伴奏,就能唱出多声部的和声。还有侗布制作,看着阿姨们用蓝靛染布、用木槌捶打,每一道工序都保留着传统手艺。不过也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老手艺面临失传。虽然旅游开发带来了收入,但商业化也让一些传统文化变了味。如何在发展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侗寨面临的重要课题。保护传统村落不是要把它们变成博物馆,而是要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继续活下去。
周亮君同学:肇兴侗寨是一个处于时光边缘的村落。徒步20分钟,穿越云端古道,看傍晚夕阳将山天相接处染成蜂蜜色,看暑期梯田化为层次感的绿色长裙装饰大地。“仁、义、礼、智、信”五团鼓楼,是侗族建筑的史诗,入夜亮灯的瞬间与蓝调时刻下肇兴侗寨的夜景相得益彰。
撰稿:蔡逸洲 何俨芳
初审:温士贤
复审:张建锋
终审:黄驹昂